查看原文
其他

设计师的疫情笔记 O5 · 陈君倩「时尚抗疫,活出“人样”」 | NEEDS Lab

陈君倩 NEEDS Lab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 2022-08-28


 · 设计师的疫情笔记  ·


波及全球的这场公共危机,将在各国、各地区和行业所引发的恐慌与对抗、冲击和反思,逐渐引向更深更广的维度。在保持以往活力和创造力的基础上,设计师如何凝聚多方资源和专业力量,在后疫情时代,多维度地探讨、研究和实践,为未来城市发展提供持续动力,显得尤为紧迫。
从五月开始,NEEDS Lab以“设计师的疫情笔记”为题,与各设计领域卓有成就的学者和设计师一起多维度探讨“后疫情时代”的未来需求。用图文的形式,以个体的观察和视角,从城市构建、社区营造、发展模式、技术创新、观念创新等方面,融合宏观与微观,分享和解读当下和未来城市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设计师的疫情笔记 第五期


嘉宾介绍

陈君倩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设计学院院长助理

iiiMARK珠宝设计众创智造实验室联合创始人

JANE CHEN Jewels品牌主理人


「时尚抗疫,活出“人样”」



最近,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宣布2020年Met gala将彻底取消,可见全球疫情反复,形势依然严峻。



自1971年首次举办以来,Met gala已经走过了49个年头。作为时装界的奥斯卡,这场慈善时尚舞会是每年业内最受期待的盛事,不仅单张票价就高达35000美元,最近几年募集的资金更是在千万美金以上,每年带有一定学术性的策展主题也成为了展示全球时尚文化产业变革力量的重要启示,比如:



2015年 - “中国:镜花水月”(China: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


2016年 - “手作x机器:科技时代的时尚”

(Manus x Machina: Fashion in an Age of Technology)



2017年 - “川久保玲”(Comme des Garçons)


2018年 - “天赐之体:时尚与宗教的奇想”
(Heavenly Bodies: Fashion and the Catholic Imagination)


2019年的“坎普风:时尚札记”(Camp: Notes on Fashion)更是展现了当代怪诞浮夸审美的极致,达到了广泛争议的顶峰。



“Camp: Notes on Fashion”主题的灵感,来源于一篇名为《Notes on Camp》的文章,是美国艺术评论家 Susan Sontag 在 1964 年发表一篇札记式论文,中文可以翻译成《关于坎普的札记》。在文章里,她把“Camp”定义为“Love of the unnatural: of artifice and exaggeration",翻译过来就是“对不自然、自觉性浮夸的喜爱”。




哗然之后必有回归。


原本作为大都会博物馆建馆150周年庆的一部分,策展人Andrew Bolton借用法国哲学家 Henri Bergson 提出的概念“la duree(绵延)”——时间是流动的、积累的、不可分割的,拟定了2020年“关于时间:时尚与延续”(About Time:Fashion and Duration)这个展览主题。


Bergson认为应当区分两种不同的时间。一种是真正的时间,即生活和具体的时间;另一种是科学的时间,即度量和抽象的时间。绵延就是“真正的时间”,它是纯粹的,不掺杂任何空间要素。通俗点来说,绵延不是我们日常说的小时、分钟这种科学时间,而是你心里的时间,比如都是同样的时间,有时我们会觉得时间过的飞快,有时又会度日如年;再比如十年前的事情已经过去不存在了,你却还可以记起。这种时间是不可测量的,也不是钟表可以限定的。没有停顿、不可分割,所以Bergson称它为绵延,法语是la duree。


并且,展览以美国女作家 Virginia Woolf 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Orlando》为灵感,以时装迷宫来探索时尚与时间之间的联系,旨在回顾从1870年到2020年的时装史,把不同世代的服饰放在一起进行对照,通过“时间折叠”的形式表达过去与现在并存的理念,向大家展示一个“颠覆性的时间轴”。



美国版《VOGUE》五月刊发表了本年度 Met Gala 主题大片:「ONCE UPON A TIME IN FASHION」,将风格相似但属于不同时代的展品并置。


“It’s a reimagining of fashion history that’s fragmented, discontinuous, and heterogeneous.”






2020 Met Gala 主题宣传片 (视频)



不得不说,这个2019年便设定好的主题实在太有预见性,在新冠疫情发展最严重的时期,当所有创作性生产都暂时停滞,全世界突然没了方向,集体感受“度日如年”的辛苦,并有大把时间独处的同时,回味过去的美好倒真成了最快乐的和自我治愈的事情,尤其是打开任何一本史学典籍从头读起,又或是搜罗出所有经典的有关人类文明的纪录片,一集一集刷下去,重塑一下自我认知,感受一下人类历史微妙的循环与延续,好像又不是那么害怕一切未知了。


时尚是一种特别灵敏和准确的钟表,在当下这个加速度发展的复杂时局里,Met gala这个主题好像又多了一层意义,也开启了另一重思考,疫情之下,时尚还重要吗?



----------



在这几个月里,独自隔离的我和所有人一样经历了各种情绪起伏,而最令自己震惊的,是作为一个并不需要出门的人,仍然在奋力追求“时尚”,并在朋友圈展现出了令我妈妈都惊讶的营造美好生活的能力(她可能一直以为我只爱工作不擅自理)。

 

比起担心感染疾病所带来的身体之害,居家隔离初期的我似乎更担心自己日渐混沌的生活状态可能带来的身心抑郁,而长期焦虑一定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当一个人渐渐因精神涣散而不怎么关心自己的时候,惰怠消极也会使他/她变得更丑,如果再加上一个习惯性,那简直就是一个恶性循环了。

 



《古怪的身体》/ 《衣的现象学》 

作者:鹫田清一



身体哲学家、前大阪大学校长鹫田清一曾在《古怪的身体》这本书里写道:“身体是离我们每个人最近的自然,通过操作自然外在而产生改变最容易理解的例子,就是穿着打扮……我们总是为自己创造一个形象,然后努力地去接近这个形象。”

 

长时间的居家独处和宽衣素服令我失去了往日的“形象”,对“身份感”的认识更是变得模糊。我的“身份”到底是什么?是我存在的地方?存在的价值?还是我存在的本事?

 

惴惴不安的我发现急需一个新的目标和新的“形象”来拯救极度无趣的日常。恰在此时,有幸发现了鹫田清一的另一本妙书《衣的现象学》,急切地买回来一读,真是句句精彩:

 

 
“时尚是社会的皮肤,活生生的皮肤。它时而崩裂,时而结痂。时尚是为了避免大危险而存在的小危险,是包裹自尊心的最后一层面纱。”
 
身体的确是灵魂的载体,但这个载体是可以改变的!我们往往通过改变外表进而改变自己,并实现一定程度的“自我治愈”。正如通过染头发,打耳洞来调整心情,“每穿一个‘耳’洞,都有一部分‘自我’脱离身体,感觉身体越来越轻盈了。”

 
“人离开衣服就活不下去。遭遇天灾人祸,最先送往灾区的也一定是食品和衣服。没有这两样东西,人就活不出‘人样’。”


 

原来就是活出‘人样’这几个字,高度概括了我的精神需要。

 

 

当我不能通过塑造自己的身体外在来确认自我的存在,那我就应该创造些什么去改变现状吧。放眼望去,物资不齐的临时居室,唯一可以一试的就是做饭了。

 

于是,我振作起来,拿出做艺术实验的精神,把所有回忆中的美味都亲手做了一遍!


这场非常实用的“自救”实验就在油盐酱醋米面糕中开始了,并且在实施的过程中加入了更美的想法,得到了更有趣的结果。就像设计一件首饰之前可以对材料进行各种探索一样,烹饪食物同样是对色彩、造型、搭配、氛围营造的探索过程。而且每一次试验之后都对下一次试验充满期待,我好像又活过来了,不再那么关注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了。


作者在疫情期间的“食物创作”


当快递全面恢复之后,我开始了更系统的采购,从设计得更美的锅碗瓢盆到产地直送的并不常见的绿植配花,尝试更多优质的食材和配方,把自己隔离到一个专注的小世界,并让这样的美去影响更多人。




作者在疫情期间的“花时间”



花点时间,认真营造健康美好生活的平实快乐,也许就是李子柒在互联网时代具最大的影响力,其实只要我们开始动手了,就没有那么难吧。



古有“治大国如烹小鲜”,所有创造性的劳动也都是原理相通的。


时尚精神就是对平淡的不屈,对粗俗的抵抗,旗帜鲜明地告诉别人:“看,还可以这样活”。



----------




在被迫恢复的平静生活里,我也终于有一段完整的时间得以实现近年来最重要的设计创作《风云-十二生肖》。近几年来一直在思考,到底什么样的美学风格才能更好地传达出当代中国精神?落实到生肖设计上,又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姿态气质呢?


生命如火、如风、如水,流动着,不息不止;生命律动是美,也是挑战极限、发挥意志,展现品性的无限生机。



原创设计《风云-十二生肖》


让每一条曲线都跃动起来,凌空飘逸又好似风帆扬起,向着理想的彼岸一往无前!


正如91岁的少女漫画巨匠渡边雅子,在疫情期间仍然保持着新作品的连载,创作的热情没有随着身体的衰老有半点磨损,这就是激励着大家都要热烈生活起来的希望吧!




同时也像大都会博物馆馆长Daniel H. Weiss说的:“大都会博物馆(The Met)在其150年的历史中,竟成为了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灯塔。博物馆还始终深刻地表达着艺术以及人类精神的力量。在我们面对这些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时代时,我们非常有自信、并期待着有一天我们能再次欢迎所有人享受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收藏和展览。”



最后,推荐各位热爱艺术与设计的朋友们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影片《伯纳黛特你去了哪 》(Where’d You Go, Bernadette),虽然并不是一次完美的改编,但胜在气质任然独特,相信你我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找到方向。



至此,2020年已过半,一切忙碌又悄然恢复,但是我们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文章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 未来需求实验室NEEDS Lab ·




同济大学深圳「未来需求实验室(NEEDS Lab)」是由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与深圳市盈致未来文创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在深圳南山区建立的创新平台,第一期项目坐落于高北十六创意园。NEEDS Lab不是世界上任何一所研究院或实验室的翻版,而是将充分利用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优质学术资源和国际合作网络,植根深圳乃至珠三角的科技、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基础,通过设计驱动创新,服务和引领产业革新,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范式转型


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来源 | 同济大学深圳未来需求实验室NEEDS
编辑 | 榴莲
责编 | 伊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